[创业资讯]创业6年,我犯过的错误

智慧创业网 图文项目(好文分享) 178 0
创业6年,我犯过的3个常识性错误

之所以说是“常识性错误”,是因为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看起来都太简单了。不过,故事都是真实的,犯过的错是血淋淋的。

[创业资讯]创业6年,我犯过的错误-第1张图片-智慧创业网

1.不关注竞争对手

牛逼的公司都很喜欢这么说。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很多场合都半开玩笑地说:“不要关注你的竞争对手,因为他们又不给你钱。”

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,最近在点评“子弹短信”APP的时候也说:“看了一眼截图,还不值得我安装体验一下。我们将来会落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了解用户,而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竞争对手。”

听起来都特别有道理,对不对?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的。因为我们公司做的游戏曾经也在中国的APP畅销榜第一待过一年。那个时候,我也从来不看竞争对手的游戏。

直到有一天,我下了一堆友商的产品体验了一下,才大吃一惊:原来友商的产品画面、玩法的进化程度,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。于是我才明白:

了解竞争对手,其实是非常好的了解用户的途径。而不关注竞争对手,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,把自己封闭起来,然后自我感觉良好。

用户喜欢什么、需要什么,他们不一定有机会用自己的嘴巴告诉你。但是,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钱和时间投票。如果某个竞品的市场表现好,一定说明了它在某些方面更符合用户的需要。

关注和了解竞争对手后,初级的方法是:照抄。而高级一点的方法是:洞察用户在使用产品背后的需求,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,融入到自己的产品里。

贝索斯没有告诉我们的是,其实他的公司有个“竞争情报组”(competitive intelligence)。

在美国职场人脉网站LinkedIn上面一搜,可以搜到亚马逊有很多这样的职位在招聘。而他们的主要工作,就是在其他电商网站上大量购买商品,评测他们的各种服务,然后汇报给贝索斯。

2.不想花大力气招聘关键人才

设想一下,公司要开展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全新业务,需要一个新的负责人。如果你是CEO,你会从已有的得力干将里提拔一个,还是从市场上招聘一个有类似经验的人?

过去几年,我大部分时候都选择了前者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样做最轻松啊。

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。团队往往需要浪费很多时间,走很多弯路,才能最终走到正确的方向上。究其原因,对不熟悉的领域,我们常常低估了做成的难度,而又高估了学习的速度。

举例来说,同样是拍电影,文艺片和商业片,爱情片和动作片,动画片和真人片,需要的导演、团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如果我们忽视了其中的差异,非让拍爱情片的去拍动作片,最后拍出来的有可能是爱情动作片。

3.不相信管理

这点说起来特别可笑,但确实是真事。

我在之前的公众号中写过:

我曾经在腾讯工作了近4年,但混的特别差。没有带过任何人,没有任何管理经验。在我离职前一年的一次考评中,我甚至被打了“C”,几乎是劝退的意思。

我创业之初的几个重要伙伴,也都是来自腾讯。但是因为我在腾讯的资历比较浅,所以我找来的人,也都没什么管理经验。如果他们当时就知道我被打了C,估计都不会跟我一起创业。

但是好死不死,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居然做成了。一堆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人,也能做成事,这让我更相信了一件事:管理不重要。

一个认为管理不重要的人,会把公司做成什么样子呢?答案就是一团糟。

1)我会对所有我看不爽的事情,甚至各种执行细节指手画脚,美其名曰“扁平化”管理。

公司人少的时候,问题还不严重。可公司上了几百人的时候,问题立刻出来了:因为我什么事情都可能管,所以很多负责人对业务缺少完整的决策权。没了权力,责任也模糊了。

更严重的是,时间久了,大家都不把事情当自己的事,只把事情当成是“老板的事情”。

现在,我对扁平化有了更深的理解:可以向所有人了解情况,但是只跟少数人讨论决策。

2)选择关键岗位负责人时,我不看重管理经验,只看重专业能力。

结果就是我选中的这个负责人,经常把自己累个半死,但是团队的整体产出完全不行。

带团队,真的是需要经验的。专业能力,和带团队能力,是两种关联性比较低的能力。前者是对事情的理解,而后者需要对人的理解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
3)我拒绝在公司搞绩效考评和职级评估。

前面说了,因为我自己就是绩效考评的受害者,所以我不想在自己的公司里搞这套。但是后来同事们不干了:他们需要来自公司的反馈,他们需要可预期、有节奏的成长反馈。

所以2017年,公司到了300人的时候,我才在同事们的压力下,把绩效考评补上。

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,如果我觉得自己的管理理念很先进、很时尚,那一定是错觉。那只是因为公司小而已。如果公司人数多了,就应该老老实实学习大公司的做法。

管理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,没有足够经验时就想搞创新,太难了。

创业6年,我犯过的几个高级错误
错误既然有低级,那就应该有高级。接下来就写写高级错误。

所谓高级错误,就是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并非显而易见。有些我今天认为错误的事情,还在被国内一些商学院被作为正面案例。

1.用KPI驱动业务

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),简单来说,就是把薪酬、奖金跟一些关键业务指标挂钩。关键指标可能是收入、利润、股价、活跃用户数、增长率等等。

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做法。我在腾讯上班的前同事经常发一张很搞笑的表情图,图上是马化腾瞪着眼睛看着你,下面写着一行字:“KPI完成了吗?”

用KPI来驱动业务会带来什么问题呢?可能带来2个问题。

1)短视

2016年,我非常希望公司的海外业务能快速增长。有一次,我把产品和市场团队的负责人叫到一起开会,讨论怎样才能在一个季度里做到收入增长30%。团队表示非常困难。

也许是那天我情绪上来了,也许是受到了那段时间流行的“狼性文化”的影响,我要求团队必须达成目标。并且,为了增强团队的动力,我承诺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奖金。

结果你猜怎么样?团队果然达成了30%的增长目标。但同时,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后果:产品数据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显著下滑。

等我仔细回顾时,才发现为了达成目标、获得奖金,团队对产品做了非常短视的改动:把一些商品做了大幅的打折,并且把一些过去非常稀缺、从不售卖的商品,以很低的价格卖出去了。

于是我才明白:制定短期目标,并且让目标跟奖金强挂钩,就是在逼团队变得短视。

一个季度太短,那一年够长吗?有时候也不够。有些投资人会要求被投公司对赌利润,这也会让公司变得短视。

亚马逊和Google在近两年的公开文件中显示,他们都不再把高管的薪酬跟业绩指标挂钩。这两个公司都是“长期主义”的坚定拥护者。

但是苹果的CEO库克的薪酬,却与股价高度挂钩。如果乔布斯还在,相信应该不会是这样的。

2)动作变形

如果医院有一个很强的KPI是降低死亡率,会导致什么结果?会导致医院拒绝接受真正有生命危险的病人。显然,这与医院救死扶伤的初衷相违背。

大部分理发店会给理发师提供办卡收入的提成。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,理发师一定会一边剪头发,一边喋喋不休地劝你办卡。

我国很多的法院,以“调解率”作为法官的重要考核指标。法官的基本职责,从公正审判,变成了调解矛盾,类似居委会大妈的角色。

所以,即使是看起来很好的初衷,在KPI的强指引下,也会导致动作变形。

综上所述,KPI是一无是处吗?也不是。如果要完成的目标非常清晰,且完全知道该怎么做的情况下,是可以用KPI的。

我有个在招商银行工作的朋友,KPI有20多个,甚至还有“级差地租系数”这样非人类能理解的指标。如果KPI能定成这样,也许是有效的。

2.以差异化、创新为目标

2014年~2016年间,我在公司成立了一个名为“孵化中心”的部门,专门做各种新项目的预研工作。这些新项目,都有一个明确的立项标准:一定要创新,一定要差异化,否则不做。

我为什么会把创新看得这么重呢?一方面,我把过去的成功归因到创新上。另一方面,我也在中欧商学院听到了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理论:与其更好,不如不同。

把创新看得重,以创新为目标,对吗?错了,且这是一个新手非常容易犯的错。

做公司,本质就是要做出符合他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。他人就是一切。而“创新”,是一个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的描述。他人需要的,其实不是创新。他人需要的,就是“更好”。

我去现场看过几次锤子手机的发布会。每次看完,我都会为罗永浩捏一把汗。因为锤子手机在“创新”上投入的实在太多,而在“更好”上投入的却又太少。

作为一个每天被使用六七个小时的随身设备,用户需要的不是“无限屏”,“TNT大屏操作系统”这样不太实用的创新。用户需要的,就是更好的屏幕、更高清的摄像头,更流畅的系统。

创新并不代表更好。现有的产品之所以流行,说明本身就不是很差。一个创新的,但不比现有产品更好的东西,其实是非常糟糕的。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公司“孵化中心”曾经做出来的产品,虽然是创新的,但大部分都非常失败。

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手容易犯的错呢?因为新手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。或者说,大部分正常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。

“我创新,所以我牛逼。你们不喜欢,只是因为你们品味太差。” 这是每一个创新者的内心独白。

翻看我年初写的公众号,现在有些已经看不下去了:因为确实有些文章写的太自我、太矫情了,完全没考虑读者的接受度。站在用户视角来思考,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。甚至同样的人,换一个领域,这种训练都还要再来一遍。

那么“差异化”这个词对不对呢?只有一种差异化是对的:用户定位的差异化。

比如别人的手机是卖给年轻人的,我的手机是专门卖给老年人的,所以把字体设计得特别大,这是对的。

或者我的手机是专门卖给非洲人的,针对黑人做了面部识别和美颜,这也是对的。

除此之外,所有刻意地追求差异化都是错的。

与其差异化,不如更好。这是一个非常痛的领悟。

创业6年,关于人的领悟
1.CEO最常犯的错误,就是高估自己

为什么CEO会常常高估自己呢?有两个原因:

1)身边的真正的批评声音少

人都喜欢表扬,不喜欢批评,这是本性。而且,我们大部分时候根本分不清:当别人在说“yes”的时候,到底是思考后的认同,还只是在迎合、拍马屁。

如果不是特别注意,时间一久,CEO身边就会很容易聚集一堆拍马屁的人。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说什么都对,那很快就会飘起来,开始高估自己。

2) CEO的正确判断力常常是通过信息优势获得的,而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
前几天在湖畔大学听阿里的一个高管分享。他说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很快速成长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:马云很早就不再骑马打仗,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段位的交流。

可以想象,如果每天跟你聊天的都是各国元首,一流经济学家,全球最成功公司的CEO,那你一定会变得很厉害。

当然,大部分人做不到马云那样。但是即便如此,CEO可获得信息的来源质量也是公司里最高的。所以,当CEO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时候,很容易产生自己比其他人聪明的幻觉。

我是怎么意识到自己有这个幻觉的呢?是通过打游戏认识到的。

炉石传说、守望先锋、吃鸡,都是公平竞技的游戏。这些游戏一出,我也跟着同事们一起玩。我本来觉得自己很聪明,一定能玩得比别人好。

但我很快发现:其实我只是中等水平而已。在信息完全公平的情况下,我根本做不到比别人好。而且很多同事能够做出来的复杂操作,我根本做不出来。

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最牛逼、最聪明的,是CEO开始关注他人、授权他人的第一步。

2.开展新业务,应该优先找人,而不是优先想解决方案

这里的“找人”并不是找一般的专业人员,而是要找真正有全局视角的领导者。

开展新业务的时候,我们最常犯的错误,就是以为自己很懂,以为新业务看起来没什么难的,然后找来一些工程师,或者找来一些二三流业务负责人就开始指挥。

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,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,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缺少敬畏心,觉得自己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破局点。

前两天我看到美团开始也做游戏了。招聘网站上放出了一些“游戏策划”,“游戏开发工程师”的职位,但是没有看到“游戏制作人”或者“游戏业务负责人”这样的高级职位。面对媒体的好奇,美团的王慧文回应说:“我就试试,别多想。”

当然我相信,以王兴、王慧文的厉害和成熟程度,是绝对不可能犯这种“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”的错的。

3.不应该过分依赖人的学习能力

有一次,我跟一个知名创业公司的CEO聊天。他说了一句非常震惊我,且绝对不会在公开场合说的话:“我们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一条规则,就是不培养人。”

后来我才理解了他的话。不培养人,其实就是倒逼自己,找到与业务最匹配的人。这个做法对员工来说未必好,但对公司来说却是短期内性价比最高的方案。

这个CEO的做法有些极端,与我曾经的做法刚好相反。我曾经以为,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自己不熟悉的领域。所以我投入很大精力在培训上,而对招聘的投入明显不足。

这两种做法,哪种更好?短期来看,显然是招聘到对的人成本更低。因为培养一个人,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,且有着最贵的成本:时间。

但从长期来看,员工的能力发展对公司的成长也至关重要。因为市场、竞争都是动态变化的。今天有效的打法,过三个月也许就没用了。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团队会很快被淘汰。

现在的我同样重视培训,重视学习。但是我也深刻地意识到:学习能力,是一种锦上添花。业务的展开,不能依赖人的学习能力。

4.人不需要是全面、完美的

最懂业务、懂技术的人,常常不懂得怎么带好团队。逻辑思考能力很强的人,对他人的感知力常常很差。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一体的,就好像是硬币的正反面。

但成为一个好的业务负责人,常常既需要对业务深刻的理解,又需要强大的领导力。既需要丝丝入扣的逻辑思考,也需要无微不至的用户感知。这样的人有吗?有,但太少了。

这个时候,就需要身边有其他的人来帮他补足。比如,业务能力很强的负责人,常常需要搭配一个管理、规划能力很强的副手。

当然,如果有些短板能自己补上,那就更好。但这种改变,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。

我有个朋友,曾经在工作沟通中很不注意他人的感受,导致很难跟他人展开配合。但是她后来成了人妻,又生了小孩,渐渐变得温柔多了。

最近我和几个好朋友,也是其他公司的CEO,进行了年底相互批评的活动。我的朋友犀利地指出了我的两个缺点:爱装逼,以及容易满足。

有朋友能说真话批评,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。因为缺点只有被指出来,才有被改正的机会。

借此机会,写在这里,希望大家新的一年多多监督。

作者:管理者的自我修养
微信号:129820
您好,如需充值智慧创业网VIP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,智慧创业网VIP特价中,名额有限,速速抢购!!
复制微信号

标签: 创业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